一个红色的光辉史篇——四渡赤水
赤水河古称大涉水、安乐水,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,流经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三省,全长近千里,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。赤水河蜿蜒曲折,两岸峰峦嶂,沟壑纵横,自古以险要著称。1935年遵义会议后,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遵义向赤水挺进,拟在四川宜宾、泸州之间北渡长江,与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会合。国民党蒋介石调集重兵封锁了长江,红军迅猛进抵赤水、习水县境后,于27日、28日在土城、元厚一渡赤水河,经四转战云南扎西地区。鉴于蒋介石军队四面逼近,红军当机立断,决定暂缓执行北渡计划。掉头东征。2月18日、19日在二郎滩、太平渡、九溪口二渡赤水河,直捣桐梓县城,攻克娄山关,重占遵义城,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,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。红军为了在运动中捕捉战机,从遵义兵分三路进入仁怀,于3月16日、17日在茅台三渡赤水河,进入四川古蔺县境。红军佯作北渡长江姿态,敌军急调各部围堵。红军出敌不意回师东进,于3月21日晚至22日,从二郎滩、太平渡、淋滩四渡赤水河。红军兼程南下,再渡乌江,逼近贵阳,急进云南,佯攻昆明,于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。至此,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。四渡赤水之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在川滇黔围歼红军的计划、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决定性胜利,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。

红军二、四渡赤水渡口——太平渡

红军二、四渡赤水渡口——二郎滩
四渡赤水战役期间,红一军团驻扎在丙安古镇,这里所有的古建筑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遗迹和遗址。丙安成为红一军团鏖战赤水的神经中枢,在丙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,红一军团的将士们浴血奋战,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,诠释了毛泽东广博精深的军事思想。

丙安古镇

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,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,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,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,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,为红军赢得了时机,创造战机,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,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,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,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。美国作家哈里森·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《长征——前所未闻的故事》中写到:长征是独一无二的,长征是无与伦比的。而四渡赤水又是“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”。
一个世界自然遗产——中国丹霞·赤水
赤水丹霞位于我省赤水市境内,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,其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,是全国面积最大、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。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、广东丹霞山、福建泰宁、江西龙虎山、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“中国丹霞”,并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,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。我校在这次申遗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赤水的丹霞地貌,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,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,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,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、飞瀑流泉相映成趣。该地貌被<中国国家地理>“选美中国”活动评选为“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”第七名。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专家专程前往赤水考察后,得出这样的结论:“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,发育之成熟典型,壮观美丽之程度,当属中国第一。”

三天的考察,进一步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,再次感受了红军长征的艰辛,深感新中国的来之不易。同时也领略了我省壮观的丹霞地貌,为我校在申遗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倍感骄傲。同时也增进了统战成员之间的感情。
很感谢统战部给我们这次考察的机会!